特权账号系统:AD域安全的“权限守门人”

       在绝大多数企业IT架构中,AD域如同数字王国的中枢神经,掌控着用户认证、资源访问与策略执行的核心命脉。然而,域管理员等高特权账号一旦失控,其破坏力足以瓦解整个IT王国。

       现实中,针对AD域的特权攻击层出不穷:利用窃取的域管凭证横向移动、通过黄金票据伪造特权身份、恶意篡改组策略全域投毒。AD域的特权账号,已成为攻防双方争夺的“战略制高点”。

       部署一套强大的特权账号管理系统(PAM),是构筑AD域安全防线的关键举措。

 

AD域特权管理的核心痛点

 

“上帝账号”的致命诱惑:

        域管理员、企业管理员等账号拥有至高权限,是攻击者的终极目标。一个账号沦陷,可能导致全域沦陷。

共享账号的审计黑洞:

        运维团队共享使用同一个域管账号是常见陋习,导致操作无法追溯到具体责任人,审计形同虚设。

权限过度与滥用风险:

        普通运维人员被赋予超出其工作所需的域权限,为内部滥用或外部利用留下巨大隐患。

静态密码的脆弱性:

        特权账号长期使用静态密码,易被暴力破解或钓鱼窃取,且难以有效轮换。

应急账号的“休眠地雷”:

       “Break Glass”等紧急账号管理不善,长期无人维护,反而成为高危后门。

 

特权账号管理系统:重塑AD域安全治理

 

       PAM系统针对AD域环境进行深度优化,提供一套集中化、自动化、可审计的特权访问管控方案,直击下述痛点:

凭证保险库: 

       PAM强制接管所有关键域特权账号(如域管、Schema Admins等)的密码,将其安全存储在加密保险库中。原密码被随机化、复杂化并定期自动轮换,切断攻击者获取静态凭证的路径。

最小权限原则落地:

       打破“域管即万能”的传统思维。PAM支持创建精细化、任务导向的“托管账号”。例如,仅为某管理员创建仅能重置特定OU用户密码的账号,或仅能管理特定组策略对象的账号,实现权限的精准委派。

个人化访问:

       严格禁止共享使用原生高权账号。管理员必须通过PAM平台,使用个人身份认证(如MFA)申请访问权限。

即时权限(JIT):

       采用“零常驻特权”理念。管理员仅在执行特定任务(如修复服务器、更新组策略)时,通过严格审批流程,由PAM系统在限定时间内动态授予所需的最小权限。任务完成或超时后,权限自动回收。

 

操作透明化,审计无死角

 

会话监控与录制:

        当管理员通过PAM连接域控制器执行特权操作时,PAM能完整记录甚至录制整个操作会话(包括命令行输入、GUI界面操作),形成不可抵赖的“操作黑匣子”。

精细化日志:

        详细记录“谁”(具体个人)、“何时”、“申请了什么权限”(基于哪个托管账号)、“做了什么”(具体操作对象和命令)、“为什么”(关联的工单/理由)。

实时告警:

        对高危操作(如修改域信任关系、更改Schema、删除大量用户)设置实时告警,及时阻断可疑行为。

        在AD域环境中部署PAM,其价值远不止于技术管控:

显著降低域沦陷风险:

        通过凭证保护、最小权限和即时访问,极大压缩攻击面,使攻击者难以获取和滥用高特权凭证进行横向移动与权限提升。

根治共享顽疾,落实责任到人:

        彻底消除匿名操作,实现特权行为的完全可追溯性,强化内部威慑。

提升运维效率与合规性:

        自动化流程减少手动密码管理负担;标准化的访问控制与详尽的审计日志为合规审计提供坚实支撑。

赋能零信任架构:

        PAM是零信任“永不信任,持续验证”原则在特权访问层面的最佳实践,是零信任落地AD域的关键支柱。

       上海豌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SecMind xPAM特权账号管理系统可以对用户的资产和运维进行账号集中管理,对账号密码进行闭环管理,实现对账号的自动发现、自动巡检、自动识别、自动改密的、加密存储的功能,防止弱口令、通用口令、僵尸账号、长期不改密、密码泄露等账号安全风险,为特权账户提供最强安全防护指南。